•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成吉思汗从1205年到1227年间,共发动了四次对西夏的战争,前三次他的军队都是将西夏打败后,收纳财务贡奉主动撤退而归。后一役是将西夏攻灭,自1226年至1227年,为期长达一年之久。这期间成吉思汗统率大军曾驻扎在如今的鄂尔多斯地区,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与这个地区的交往。


    有关这次战争成吉思汗驻扎鄂尔多斯的史实,在《蒙古秘史》第265节中有一段重要的记载:“成吉思汗住过冬,欲征唐兀(即西夏),重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1226),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尔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经专家考证,“阿尔不合”即今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苏木,距西夏国都中兴府(今银川)仅有110公里。“搠斡尔合惕”译成汉文“多窟汇聚”,其地所指是今阿尔巴斯苏木境内的阿尔寨(百眼窖)石窟。这一段文字明确记载了1226年冬,成吉思汗就驻扎在鄂尔多斯。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分布在各地的“忽日呼”敖包共有13座,“忽日呼”译成汉文为“集会”。传说成吉思汗颁布圣旨传达号令时,当时所有在鄂尔多斯的驻军,都要分别集中到这13处地点集会听令。后来,为了纪念这13处集会地,分别堆建了敖包,起名为不同名称的“忽日呼”敖包。这些敖包至今仍分布在鄂尔多斯各旗,是鄂尔多斯地区规模较大,备受敬重的敖包群,寄托着鄂尔多斯蒙古人对成吉思汗深深的缅怀之情。


    鄂尔多斯地区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蒙古族的歌舞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扬古代之遗风,融草原文化之神韵,成为蒙古族文化艺术之精华名扬海内外。探其发祥之源头,这和成吉思汗当年率领大军,指挥中心设在鄂尔多斯有直接的关系。当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下在鄂尔多斯盘桓一年之久,大批宫廷官员和各类精英,包括文化艺术人才,相随来到鄂尔多斯,将丰富多采精典高雅的宫廷文化艺术活动带到了鄂尔多斯。在征服西夏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突然病逝,秘密发丧,遗体仓促北运,一批宫廷官员和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精英人才和大量军队留驻鄂尔多斯,他们和他们的后裔,对日后形成以蒙古族文化为主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成吉思汗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战马上度过的一生,随着军事指挥中心设在鄂尔多斯,走完了惊天动地的人生旅程,他在鄂尔多斯的一段人生,为形成灿烂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播撒了文明的种子。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5世纪中叶时,随着成吉思汗八百室(即成吉思汗陵)进驻鄂尔多斯供奉,在历经了几百年之后,一代天骄终于有了灵魂的归宿。从此,屹立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成为蒙古民族拜谒先祖和英雄的地方,成为弘扬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天地沧桑孕育民族的历史,在鄂尔多斯这方紧邻中原的热土上,镌刻着成吉思汗与这块天地不可磨灭的生死情愿,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话。

    内蒙古的精神气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无数,走出蒙古草原,走向中国北方,穿越中亚到达欧洲。足迹遍布朝鲜、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等地,建立起四大汗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霸主。 然而,这位“草原英雄”却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蒙古家庭,9岁丧父,饥饿时只能采集野果、弓射鸟兽,甚至手挖草籽以果腹充饥。 充满饥饿感的儿时记忆,加深了他对食物的敬畏和崇尚。据说,成吉思汗不仅爱吃,而且会吃,中国古代许多的美食都与他相关。

    成吉思汗与牛羊肉美食

    GENGHIS KHAN AND BEEF AND MUTTON FOOD

    常年征战的蒙古军队,多以饮马乳或宰羊为口粮,物质条件相当贫乏。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振奋士气,被打仗耽误的美食家发明了一道至今脍炙人口的美味——涮羊肉。

    有一次,蒙军行军至九峰山险处,雨雾缭绕中跋涉,将士恐有埋伏不敢冒进。成吉思汗便下令就地停驻燃篝火,既可取暖又可野炊。 

    成吉思汗眼见士兵把羊肉被烤得黑糊,突发奇想,把头盔取下置于火上,注入山泉,再用腰刀把烤焦的羊肉切得薄如蝉翼,和随身皮囊里的草药一同投进沸腾的军盔。一口热气腾腾的草原野生羊肉入肠,将士们顿时红光满面,斗志昂扬,高歌前进,军心大振。

    成吉思汗火锅是一种烤肉方法。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率兵征战中亚和欧洲大陆时,由于远离兵营,缺少饮具,遂号召士兵用头盔扣在火上以烤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一时风靡世界。  

    相传,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看见士兵们的架在篝火上的肉被熏得焦黑。他忽然灵机一动,取一个士兵的铁盔放到篝火上,拔出腰刀,把猎来的黄羊肉片切成薄片,贴在“锅上”烤成外焦内嫩的炙肉片,然后食用,士兵们如法炮制,果然醇香味美。这就是“成吉思汗铁板烧”的雏形。以后在蒙古大军西征的时候,这种食法随军传到了欧洲、东南亚和日本,一时间风靡世界。